1-4 幫助記憶的方法

<第一篇:基礎理論介紹>

談了這麼多有關記憶的理論,一定有很多人迫不及待想知道,有沒有什麼東西或方法可以加強記憶力?根據科學的發展來看,將來可能真的有一天,會有人發明「記憶丸」之類的東西,只要吃了顆藥丸,就能幫忙腦神經細胞儲存知識。但據我所知,科學要達到那個地步,還有好長好長的一段路。在這時候,看看漫畫過過乾癮還可以,若真的期待這藥丸問世來解決你的問題,那你該吃的藥可能不只是記憶丸而已了。

雖然如此,認知科學的進步,還是提供了不少理論,解答了有關記憶的很多問題。我們根據這些理論,仍然可以找到很多幫助記憶的方法,現在我就提出幾個原則,供大家參考。

有意義的學習

前面已經提過,工作記憶區主要是負責處理資料,然後把結果送到永久記憶區保存,由於資訊太多了,無法全部儲存,所以一定要經過一些過濾的程序,只儲存有意義的資訊,其他的就丟掉不理了。所謂有意義的資訊,指的是這個資訊,能引起你的興趣,瞭解,關連,比對,厭惡,喜歡等各種知性或感性的共鳴。舉例而言,別人向你問路,你可能記不得他的長相,因為沒什麼特別,可是如果那個問路的人是郭富城,那這個經歷保證你一輩子忘不了。

新學的知識若能和舊有的知識產生關連,也是有意義的學習。例如,如果你看過侏儸紀公園裡的孔龍,再來唸有關化石的知識時,一定比較有感覺。如果你常常釣魚,在讀到魚類生態的文章時,也很比較有感覺。如果你坐過雲霄飛車或者電梯,對重力加速度的意義一定學的比較快。

人對有道理的東西比較能接受,所以記起來也比較快。而沒有什麼道理的東西,即使記起來,過不久也忘光光了。國父的三民主義本來淺顯易懂,但變成聯考教材之後,已經被過度開發與闡述,支離破碎,蠻不講理,只能靠死背應付。我當年高中三民主義聯考雖考了八十多分,現在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。而國中背的木蘭詩和高中背的赤壁賦,因為故事性強或意境悠遠,到現在還能朗朗上口。所以,要背東西,就要想辦法真正了解它背後的意義,利用它本身的邏輯性來幫助記憶。沒有道理,或者你根本無法理解它道理的東西,是進不了永久記憶區的。

許多國中生,在物理課時背誦了各種運動定律,可是卻是瞎子摸象,一知半解,主要的癥結點,在於學生們沒有將這些運動定律,和舊有經驗產生適當的關連,以致於所學的結果,只能成為套用公式的數字遊戲,自然稱不上有意義的學習。

要能自圓其說

我們每一個人,不論大人小孩,對外在世界的種種現象,都有一套主觀的看法以及解釋的邏輯。這些主觀的認知與邏輯,也許是錯的,也許是對的,也常常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,而不斷增長,但卻是我們用來看待這個世界的主要工具。

當新的知識進入我們的知識系統時,如果和我們原有的知識,有衝突矛盾的地方,我們的知識系統,就會進入一種「擾動」的狀態,就好像一個轉學生剛轉到一個新的學校,進入新的班級,引起全班騷動一樣。如果這個新生,能慢慢學著認識班級中的所有同學,而這個班級的所有學生,也能學著認識這個新生,接納他,雙方互相認識,互相接納,彼此就能和諧相處,成為一個新的群體。如果雙方互相討厭,就會彼此衝突不斷,永無寧日。

新知識進入舊知識系統的時候,就要經過一個「自圓其說」的階段,才能達到和諧。在這個時候,新知識要能解釋舊知識,舊知識要能解釋新知識,如果雙方解釋不通,就要合力建構一個一個新的知識系統,來包含新舊知識。當這個新系統能達到這個目標時,知識就被融合在一起了。

我在國中時,在生物課中學了一些遺傳學的概念,瞭解到父母的血型是會影響到子女血型的。於是興沖沖地回家問父母血型,想要驗證所學(真是一個努力求知的好青年啊!),結果父親是O型,母親是A型,我卻是B型。咦?我怎麼計算都不可能得到這種結論呀!父母面面相覷,我只好自圓其說,認為自己的計算法可能有錯誤,可是心中還是覺得非常矛盾。隔了兩天,二老很慎重地把我叫到他們面前,說他們重新驗血,才發現母親的血型應該是AB型,而不是原先誤以為的A型。我計算一下,證明合理,確認我的計算法是正確的。

學習的過程中,常常會出現各種衝突,矛盾,如果置之不理,就會雜亂無章。但相對地,如果能夠為這些矛盾找到合理的解釋,就能夠將這些知識組織化,系統化,也就能讓記憶的效果更好。在另一方面,當你嘗試著去解決矛盾的時後,你的神經系統會為這些知識做出更深入比對,分析,連結,這是更深度的思考,所以有更好的記憶效果。

利用口訣

前面曾經提過,我們的工作記憶區,差不多只能同時處理七個區塊的資料,但區塊的大小則沒有什麼限制。口訣的好處在於它能把許多不相干的東西,串成一組有意義的東西。就像是拿一串葡萄一樣,只要提起那個主幹,用兩根手指,就能把所有的葡萄都提起來,而如果是一盤拆散的葡萄,十根手指也拿不起來。舉例而言,要記住美國三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:阿姆斯壯,,柯林斯,愛德林,本來蠻困難的,差一點的人要花十個區塊(十個字)來記,好一點的用三個區塊(三個名字),但若用個口訣,唸成:“阿母失蹤, 可能是愛到你“ (台語),就成為一個有趣的笑話,用一個區塊就夠了,厲害吧!

有經驗的人都知道,詩詞歌賦等韻文,比起小說散文之類的非韻文,背起來容易多了。這是因為韻文能利用他們的押韻,平仄,對仗等技巧,產生一種音韻結構上的組合,所以能幫我們更有效的利用工作記憶區裡有限的區塊,幫助記憶。講個故事給你聽吧!在非洲許多原始的部落裡,因為沒有文字,所以村落之間的消息,都得靠一種「說故事人」,負責把消息硬記下來,然後旅行到另一個村落,把消息再講出來。因為村落之間距離遙遠,往往要走上十天半月,這些「說故事人」,為了怕在往訪村落的旅程中,遺漏了消息,都會刻意把所有的消息,編成有押韻的故事,來幫助別人記憶。

利用聯想

我一直覺得,想像力是人類最有價值的天賦之一。它的翅膀,可以飛躍最高的圍牆,可以穿過古今的限制,以可以跨越地理的隔閡,簡直是無遠弗屆。利用聯想,也可以讓很多事情變得有意義,便於記憶。舉例來說,蠟燭燃燒需要空氣,那如果把空氣隔絕起來,蠟燭就不能燃燒囉?怎樣隔絕起來呢?用塑膠袋?不好吧,會燒焦哩!還是用玻璃杯比較好吧。。。這些種種的聯想,使得原本要死背的道理,成為很有趣的辯證過程,甚至可能就是一個有趣的發明了。而在聯想的過程中,許多舊有的資料,都會在腦海裡重現,然後與新資料產生關係,這樣不僅使得新資料記得更牢,也同時使得舊資料更有意義,也記得更久了。

子曰:「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」這句話的意思,並不是「舉起一條魚而不給我三條魚,我就不付錢」,而是「告訴你一條道理,你得運用到好幾個例子!」怎麼達成這個目標呢?就是靠聯想,靠推理。在家裡自修做測驗題的時候,做完一題,別馬上做下一題,應該停下來,多想一想。有沒有別的解法?有沒有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係?這題可不可以變化成另一題?它對我們人類有沒有什麼幫助?你每多想一層,你對它就更深入了解一層,這價值可遠比囫圇吞棗多做題目有用多了!

多重角度想問題

在「記憶」一文中,曾經指出,遺忘或記錯的原因是因為許多資訊之間的連結不見了或者連錯了,使得資訊雖然還在,但卻找不到了。像是泊在碼頭的船,原本靠著錨拖著才停住,現在錨不見了,船就漂走了。解決這種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多放幾個錨,連節點多,就停得牢,也就不容易漂走忘記了。

在腦海中,讓新知識和原知識系統之間,產生更多的連結的方法就是利用多重角度來比對新的知識。也可以提出生活經驗,歷史故事,其他學科的類似道理等方法,提供新知識更多應用的空間。也可以利用辯證,推論,歸納等方法,以理性分析的角度來驗證新知識,甚至也可以故意找出反對的意見,來探討新知識的限制。這種種方法,都是不同角度的思考,而每一種思考,每一個都像是一個錨一樣,把新的知識連在舊的知識系統上,連結點越多,記憶的效果就越強。

廣泛的學習與閱讀

古人說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代表經驗與知識是相輔相成的。注意,這並非陳腔濫調,而是可以用科學道理證明的。我先前提到幫助記憶的方法中,有很多都強調「新知識要和舊知識產生關聯」,才是有意義的學習,也才能幫助記憶。但是,如果一個學生平常除了教科書之外什麼課外書都不讀,自然使得生活經驗與基本知識貧乏無比。一點「舊知識」也沒有,就不用奢求什麼「把新知識連到舊知識上面」啦!所以,一個學生具備充分的生活經驗與基本知識,是可以幫助後來的各項學習以及記憶,而「廣泛的學習與閱讀」正是達成這個目的的最好方法。

「廣泛的學習與閱讀」並非漫無目標的任意學習,否則你還以為整天打線上遊戲也是廣泛學習的一種呢。如果你的學習與閱讀的目的,是為了幫助學習某種新的知識,你應該採用「輻射式」閱讀法。也就是說,你閱讀的範圍,儘量和你正在學習的目標有關。舉例而言,你如果正在學習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,到圖書館找找這方面的書讀一讀,翻翻圖片,或者找找百科全書看看,都有幫助。注意,我知道大家時間都不夠,所以你也不必用精讀的方法面對這些材料,用讀故事書,讀報紙的心態面對就可以了。瀏覽這些書籍,你的腦海裡就會打下一個淺淺的地基,為你真正的學習做「臥底」的工作。這種打地基的閱讀,可能無法對你的考試成績產生直接的幫助,但它卻能強化你的「地基」,增進理解能力以及記憶能力。

阿基米得在探討浮力的問題時,一直沒有結果,最後居然是在洗澡的時候,看到洗澡水流出浴缸,而想出正確的公式。武俠小說理,著名的北斗七星劍陣,就是某位武林高手,仰看北斗七星,吞吐開闔,陰陽相輔,而演化出來的陣法。

聯考制度規定「課外書」的內容不考,固然減少了很多學生考試的負擔,但也養成了學生錯誤的觀念,以為課外書就是閒書,就是沒有必要讀的書,這是完全錯誤的關念。光從「幫助記憶」這個角度,我就要鼓勵學生們,多讀一些和課本內容有關的書籍或者影片。至於如何選擇有意義的課外書,則是另一個問題,不在別篇探討。但我要強調的是,有意義的廣泛的閱讀,是真的很有意義的學習方法。

利用情境記憶

電影「惡魔島」裡面有一段有趣的對話。美國聯邦調查局要求一個曾經從惡魔島監獄逃出來的人,畫出當初逃亡時,所經歷的監獄下水道系統。那個人回答說:『我現在記不起來,可是沒關係,讓我再回到島上,我就可以想起來了』

不要笑,這是非常科學的。因為我們的有些記憶,光靠我們自己用力的想,是想不起來的,必須靠著環境的一些刺激,一些氣氛,才能找回來。倒過來說,有時候,有些知識,光靠努力是記不起來的,要加入一些環境的刺激,一些氣氛的陪襯,才能深入地進入我們的記憶系統。

許多學生,不喜歡做實驗,在解剖青蛙的實驗中,偷偷抱起生物課本,猛背青蛙的內臟顏色,認為這樣是珍惜光陰,這其實是非常愚蠢的作法。殊不知實驗過程本身,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協助記憶的工具,在解剖過程中,你的手握著解剖刀,實際接觸青蛙的皮膚,眼睛注視著內臟的顫動,鼻子聞著刺鼻的藥水味道,短短的幾分鐘之間,你全身的感官系統,都不斷地傳送這些嶄新的經驗,到你的工作記憶區裡不斷比對,由於這些經驗的刺激非常強烈,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再傳到永久記憶區裡儲存。這種記憶效果,比起但靠書本上的文字來記顏色,實在是強太多了。

許多學生,在背誦詩詞時,都著重於語言學的部分,把字的發音,詞義的解釋,聲韻的平仄,記憶得非常好,但卻完全忽略了美學的部分。人稱王維「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」,說明了詩詞所表達的常常是一種情境,或者一幅圖象。如果我們能夠領略到那種情境,或者想像出那幅圖象,就能利用這些情境圖象,反過來幫助記憶,而不只是單調的文字記憶而已。

隨時檢驗現有知識架構

圖書館裡面的書也要有人整理,才能保持一種很有效率的狀態。如果沒有整理,讓書本隨便亂擺,久而久之,很多書就找不到了。那些書並不是不見了,可是因為找不到,所以其實和不見了沒什麼兩樣。

我們人腦中的知識也是一樣,應該很有系統的分門別類整理好。新的知識進來,如果和舊有知識有衝突的地方,一定要好好的檢查驗證,找到原因之後,看是要調整舊知識的架構,還是要用新知識取代舊知識,總之,一定要讓新舊知識,都有一個正確的歸類。

千萬不要隨隨便便,囫圇吞棗,新的知識,明明和舊有知識有很大的衝突,卻完全不理它們,硬把他們塞在一起,最後不僅新的知識用不了,連舊有的知識也被干擾了。

所謂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,一個人如果擁有豐富的知識但卻完全沒有消化,還不如擁有少量的知識但卻井井有條,架構清楚。前者面對問題時,往往因為答案太多,不知如何處理,或者鑽牛角尖,而忽略了大原則。後者可能答案不多,可是因為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則,反而能解決問題。

教學相長

曾經看過一份研究報告提到,有一個老師,把他的學生分成兩組讀書,一組是自己讀書,一組是除了自己讀書之外還要負責教別的同學讀書,結果,第二組的學習效果別第一組好。這份報告的結論就是,教別人,反而能幫助自己學習,正是所謂的教學想長。

教學相長,不一定是要真的找一個人來教,如果你能夠把你的學習成果,寫成論文發表,這也是一種教的過程,因為你在寫報告的時後,其實面對的是一群潛在的讀者,你其實也是利用文字在「教」他們你的理論。

為什麼「教」能夠幫助「學」?因為在教的過程中,你被迫要將你的知識整理成一種可以讓別人消化的狀態,這個過程,就逼得你要先消化你自己的知識,而當你的聽眾聽不懂時,你還得想出各種譬喻的方法,來引導他們,這個「殫精竭慮,絞盡腦汁」的過程,正好使得這份教材的內容,在你的腦海裡,和個人過去各種經歷知識,產生各種比對,整理,關連的過程,深化了它的整合程度,所以是非常有益於學習以及記憶的。「寫論文」也面對了同樣的挑戰,你要蒐集資料,分析資料,整理資料,消化資料,還要呈現你的整合成果,在這個過程中,你必須不斷地整合知識,所以,寫作的過程本身,就成為一種很好的學習的方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