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-2 學習作文(二):思想溝通的效率

<第四篇:實際應用>

真實地面對自己

「圍城」這本書裡面,主角的父親有寫日記的習慣。可是他在寫日記的時候,都想著死後別人會看他的日記,所以就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記載的非常完美﹐完全忽略了日記其實是寫給自己看的。

學生們也常犯這個錯誤,在寫作文的時候,不敢描寫真實的感覺,擔心會得低分。舉例而言,如果題目是「我的父親」,學生大概都會把父親寫得非常完美,一方面錯以為把父親寫得不好,分數就會低,一方面也擔心哪一天文章被父親看到,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。所以寫來寫去,都好像在寫競選文宣一樣,每個都是聖人。媽媽如果看到了,一定不相信那是自己的丈夫。可是你看看人家朱自清就很勇敢,他描寫離開家鄉,上火車之前,他爸爸送給他一籃橘子的故事,裡面居然有一句「我看著他微胖的身軀,辛苦地爬上月台,心裡暗笑他的迂。。」(這幾句話是在讀完文章十幾年之後直接背出來的,你看看印象多深刻!)。這篇文章感人之處,在於他成功刻畫出父子之間樸拙卻又深切的情感,非常難得。

我爸爸沒看過朱自清的文章,可是當年我要去美國留學,他在機場送行,就在我要入海關之時,他忽然拿出一袋橘子,叫我在飛機上吃。我說不要啦,不好意思。他說,不用客氣啦,帶去吃。我推託不成,只好帶著。結果飛機要降落美國前,空中小姐居然廣播,水果不能入境!於是,我就一個人,把這一整包橘子,總共七個,都吃光了。一邊吃一邊想起朱自清的那篇文章,覺得又感動又好笑。

「真實地面對自己,觀察自己」其實是寫好文章的最基本的方法。我們前面已經說過「作文是思想的傳遞」﹐所以如果作者連自己思想的內容是什麼都不清楚了﹐那還有什麼內容好傳遞的?

不過﹐「真實地面對自己,觀察自己」雖然看起來容易﹐做起來可沒那麼簡單.這種能力﹐甚至已經單獨被歸類成一種智商測驗的指標﹐和數理能力﹐語言能力佔有同樣的重要性.有興趣的讀者﹐可以參閱「外認知能力」那篇文章.既然作文是思想的傳遞,如何讓這個傳遞的過程,能夠有效率的進行,就成為增進作文能力的指標了。以下討論幾個方法,供大家參考。

確認誰是接收思想的人

要有效率地傳達一個想法,一定要先確認接收的對象是誰。就像是寫信一樣,不同的對象,會有不同的語氣,背景常識,以及內容。如果你寫信跟父親要錢,父親很嚴厲,所以你可能會寫著「父親大人,兒有要事,急需一萬元,原因如下XXX,請匯款,帳戶是XXX」。如果是跟母親要錢,料定母親比較好說話,所以你可能會隨便寫著「媽,我要一萬元,請匯給我。」

這個例子要強調的是,雖然表達同樣的內容,可是因為對象的不同,我們會採用不同的方法,而且也會因為對象和自己之間的默契,省略掉一些多餘的內容。

學生寫作文的時候,常常沒有先設定出正確的讀者形象,再根據這個對象的身份遣淺詞用字。而因為改作文的人是老師,學生常誤以為這個讀者形象就是老師本人。情境設定錯誤,就無法正確的表達出想法,這是許多學生作文能力無法提昇的原因之一。

想清楚什麼是你要傳達的想法

我發現台灣學生常常沒有自己的想法。或者這是因為長久以來,考試制度過於強調記憶力,忽視創造力,使得學生不容易創造自己的想法。其實,人是思想的動物,我們的腦海裡,整天都不斷地閃過零零散散的念頭,就像是水面上的粼粼波光,只是學生常常不習慣擷取這些念頭,組織成一段有意義的思想。

而另外,有些學生的問題是:雖然有想法,不過因為本身的知識淺薄,以致於想法幼稚貧乏。這部分的問題,就已經不是作文技巧可以解決的了。

科學家們逐漸瞭解,「能夠觀察自己的思想」其實已經是一種智商。這種Meta cognition (外認知)的能力,其實可以因訓練而增強,詳細內容,請參照「外認知」一文。

用一些技巧,幫助對方瞭解

根據統計,開車迷路而向路人問路的結果,通常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機會,會讓你繼續迷路。路人一句:「往前一直走,看到一棟白色的房子就向右轉」聽起來清楚,結果卻是狀況連連:往前走了一小段路之後,看到一棟米色的房子,是不是這棟?應該不是吧!繼續往前走,結果看到兩棟白色房子,應該是大的那一棟吧!該轉彎了,可是到底是在抵達房子前右轉?還是經過房子之後右轉?…就這樣,你可能要連問好幾個人,才有可能找到目的地。

同樣的問題,也會發生在寫作的時候。我們以為寫清楚了,可是傳到讀者腦海之後,常常是完全不同的東西。為了增加思想傳達的準確度,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技巧,這將在下一篇文章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