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-2 犯錯

<第三篇:觀念探討>

所謂「一失足成千古恨」,犯錯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似乎是個不可原諒的行為。所以我們的國小國中學生,考試被要求以一百分當作及格標準,少一分打一下。這種「一百分壓力」,使得我們以為、犯錯就是「做了不該做的事」。換句話說,我們認為犯錯是不該有的,是不正常的。然而,如果我們認真從學習理論的觀點來探討犯錯背後所代表的意義,就會發現,犯錯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過程,甚至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學習過程。知過能改,其實不只是「善莫大焉」而已,反而是正確的「為學之道」哩!

我所謂的犯錯

請不要誤以為我所謂的犯錯,是犯罪,到時候你打家劫舍,殺人放火還振振有辭的告訴我:「那是學習必經的過程」。也不要把我所說的犯錯,誤以為是道德上的惡意行為,明明是故意要陷害別人,還狡辯說「沒有辦法,我還在學習中嘛!」我所謂的犯錯,是指在成長過程中,一個人想要作對一件事,卻發現結果不如理想,然後改進技巧,讓結果趨近理想的過程。也就是說,本文中所討論的「犯錯」,是一種求好心切的結果,是一種力求完美的過程。

舉例而言,小熊學抓魚卻老是抓不到,老鼠走迷宮卻一直走不出來,小孩子學寫毛筆寫不好,愛迪生要發明燈絲卻試了上千次還找不到,紂王要逗妲己一笑試了各種方法卻不成功,國父革命十次失敗一再失敗,阿波羅十三號太空船登月失敗…這些例子,都是犯錯,但這些錯誤,卻也是日後成功的基礎。

犯錯是修正「心智模型」的方式

我曾在「心智模型」以及「專家和非專家」中,提到「心智模型」的重要。所謂心智模型,是一種「對事物的發展的既定看法」,可以用來幫助我們預測事務發展。舉例而言,股票族或許會相信「選舉前執政黨一定會強烈護盤,阻止股票下跌」,這就是一種「心智模型」。姑且不論這個預測是否正確,這種「股票心智模型」,是許多人決定買進賣出的方式。他們的這種模型如何建立呢?上焉者,苦讀貨幣理論經濟政策,結合古今中外學說,迎合世界潮流,再加上國父的創見,經過自己融會貫通而摸索出的道理。中焉者,買來一些什麼張老師,李老師的武功秘笈,鑽研明牌,專攻馬路消息。下焉者,找什麼宋七力之流,本尊分身,奇門盾甲而得。反正條條大路通羅馬,白貓黑貓,只要會抓老鼠就是好貓。

這種「股票心智模型」對不對呢?試試看就知道了嘛!如果每次選舉前,股票就大漲,這個模型就有道理,反之,如果屢試不爽「每次試,每次都很不爽的意思」,那就不對了!很簡單不是嗎?而真的,就是這麼簡單!我們通常都是靠著犯錯,受到教訓,才會有心檢討,然後修正自己的想法。所謂三折肱成良醫,犯的錯夠多,經驗就足,自然閱歷豐富,見聞廣博,所發展出的心智模型也就比常人完整正確。

人類的科學史,簡直就是一部犯錯史

你要是懷疑這個「選舉前執政黨一定會強烈護盤,阻止股票下跌」的「股票族心智模型」的正確性而問我:即使這個理論理論經常應驗,也不代表它就是絕對正確的,這理論可能只是一種錯覺,一種迷信,甚至是執政黨欺騙社會的策略應用,我們要怎樣證明它的正確性呢?你問的太好了,你將來可能是繼李遠哲之後的諾貝爾獎得主喔!

沒有錯,這種「由犯錯累積經驗」的方式,常常不牢靠,甚至可能誤導我們,聽起來「很不科學」,然而,你知道嗎?其實人類的科學史,簡直就是一部犯錯史。在歌白尼發現地球是圓的以前,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的以為地球是平的。在伽利略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之前,所有人都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,伽利略還因此被判刑哩。在牛頓提出它的運動定律之後,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劃時代的創舉,是物體運動的終結答案,但這定律後來也被愛因斯坦修正,才能適用在光速的運動。科學家們也是不斷從錯誤中學習,所以,「由犯錯中學習」其實是件很科學的事情!

這也就是為什麼科學界們總是強調實驗的重要性,因為實驗說穿了,就是一種「試試看,看它會不會有問題」的過程,換種說法,就是「等待犯錯」的過程,如果試驗結果不如預期,那就是犯錯了,就得再好好想想哪裡出了問題。而如果實驗如預期所料,沒有錯誤,我們就可以假定它是對的。就這麼簡單?是的,就是這麼簡單!任何人都有成為科學家的潛力。

所以,要怎樣證明前面那個股票族理論的正確性呢?試試看就知道了嘛!

我常常想,「破除迷信」的最好方法不是靠著嘲笑迷信的人「不科學」,而是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實驗,來讓迷信自己決定自己是否是迷信。舉例而言,假如有人向內政部檢舉、某某命理學家號稱能未卜先知,單看面相,就可以知道人的生日。這是迷信嗎?內政部該怎麼辦?簡單嘛!找十個人去給他測測看生日嘛,如果都測對了,代表那命理學家真有兩下子,內政部應該發給他證書,證明檢定合格,不要說人家是迷信了。如果測的都不準確,那就告他散播不實言論,抓起來關了,也不用再多說什麼「妖言惑眾」了!

回想當年伽利略提出「地球繞太陽轉」而被以冠以「妖言惑眾」入獄服刑,就可以知道,我們對非主流的觀念,不應該以主觀的價值判斷而妄加排斥。要知道,人類的科學史,也是一部犯錯史,現在的我們,可能擁有很多會被未來的人類嘲笑的關念,也就是說,我們可能正在犯錯,只是我們都還不知道罷了!

我們永遠無法證明一個關念絕對正確,我們只能說它還沒有錯!

科學家們永遠無法知道我們目前的任何知識是否達到「永恆不變的真理」的境界,充其量,他們只能說我們的知識「滿足我們大部分的經驗」,所以暫定這些知識是對的,等到有一天我們經驗了目前知識所無法解釋的事,我麼就會重新修訂我們現有的知識,然後又會發現,現有的知識其實是一種錯誤。

舉例而言,在資本主義剛開始盛行的時代,大家都以為自由市場是最有效率的生產消費的機制。但後來又發現,自由市場並未如想像中公平,大財團會以龐大的財力,以「看似公平的削價競爭」,擾亂市場機能,所以後來會有「反托拉斯法」的出現。在過去「萬年國代」拒不退職的時代,大家都認為,只有在那些國代們退職之後,我們的民意才有辦法伸張,但現在看到立法院整天打打鬧鬧的情形,又會令人反省,當初的假定太簡單了。網際網路是近年來新興的媒體,改善了資訊傳遞的速度與流程,但隨著它的發展,才會讓我們領悟到,過去的資訊傳遞是多麼的沒有效率。過去我沒有出國的經驗,在中正機場送別朋友,從來不覺得那些海關人員的態度有什麼不對,但出國了幾次,經歷了許多別的國家的海關人員的服務態度,才了解到我們國家的海關人員服務有多差。

這些例子告訴我們,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我們腦海中對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確,充其量只能說我們目前的看法,符合過去的經驗,至於這些看法,在將來是否還有效,就有待將來經驗的檢定了。

知道自己犯錯,是通往進步的第一步

你有爬過山嗎?在我們爬上山峰之前,我們的身邊是樹木與岩石,我們雖然看得到山頂,也努力地往目標前進,但是卻無法知道我們爬的路徑是否是最短的路線。只有等到爬上山頂了,往下一看,才會發現,我們其實走了不少冤枉路,甚至會說「早知道的話,我就會…」。沒錯,早知道的話,你會走得更好,但也別洩氣,現在你知道了,所以下次你會走得更好。求取知識的過程就像爬山一樣,我們常常得走冤枉路,問題是,我們只有在爬到峰頂時,才有能力知道我們走錯路。這其實很弔詭的,不是嗎?在知識上犯錯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有錯,而真正了解自己知識在某方面不足的人,才比較有可能是知識正確的人。孔子說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這其實不是陳腔濫調,也不是假謙虛,而是很有科學根據的說法。有時候,知道自己不懂什麼,比知道自己懂了什麼還要困難。

所以,一個人絕對不要太完美主義,想要做一個不犯錯的人,那是不可能的,也是違背學習理論的,最後只會故步自封,畫地自限。只有接受自己可能犯錯的人,給自己犯錯空間的人,才容易更上層樓。

從錯誤中學習

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太空科學博物館,有一個櫥窗,展示了一個太空船阿波羅十一號的艙門,旁邊的標示牌說明了原因。原來在前一次的太空船試飛中,犧牲了三個太空人,當時的艙門,得花上九十秒才打得開,在這個失事事件發生後,太空總署重新設計這個艙門,變成只要五秒鐘就可以打開。太空船發射是何等慎重的事,之前做過多少模擬測試,但百密難免一疏,沒有人想到,太空艙的門不好打開會是致命的關鍵。所幸的是,太空總署勇於面對這個錯誤,承認它的存在,然後改進它,甚至將這個錯誤陳列在博物館裡,供作永遠的警惕。

去年美國一架飛機失事爆炸,相關機構馬上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調查委員會,把每一片飛機殘骸,從海裡打撈起來,拼成原機,動員的物力,史所僅見。最近報告出爐了,份量多到得存在一片光碟片才不會太佔空間。有些人或許會認為,花這麼多錢放馬後砲有什麼用,還不如把這些錢省下來發給罹難家屬算了。這就忽略了「從錯誤中學習的」精神,一架飛機失事,而原因找不出來,就代表著將來還有飛機可能因同樣的原因失事,這些調查經費花下去,對這次失事飛機而言,固然於事無補,但卻是對未來的飛機失事做預防,怎麼可以說是浪費呢。反觀國內的飛機失事,調查報告總是草草了事,不是歸咎於天候不佳,就是人為疏失,根本沒有認真的想要從錯誤中學習。如何學習?如果是天候不佳造成的,就該重新檢討飛航安全的相關規定,如果是人為疏失,就該檢討下去,是否訓練不佳,管理不當,或者儀器設計不良。

很多學生,對於考試的結果,只在乎分數,而不在乎檢討。這其實是很可習的,因為檢討考試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。

從別人的過錯中學習

如果犯錯才有進步的機會,那是否我們必須不斷犯錯才能成長?人生苦短,區區數十寒暑而已,我們要犯多少錯才能長大呀?有沒有捷徑啊?有啦,有啦,捷徑就是「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自己的教訓」。有人曾經說過,下等人,犯了錯不知道學習,中等人,犯了錯才開始學習,上等人,由別人的錯誤中學習。就像我剛剛提過的美國太空總署所展示的太空艙門一樣,生活中不乏大大小小別人所犯的錯誤,電視肥皂劇,電影,世界文學名著,別人的言行舉止等…都是很好的「從別人經驗學習」的方法。

許多偉大的小說之所以受世人推崇,就是因為作者能很深刻的描繪人類心靈深處的煎熬掙扎,甚至挖掘出許多我們擁有但卻不自覺的想法。所以,閱讀小說,其實也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。

許多老師在檢討考卷時,會把一般同學常犯的錯誤,提出來一起討論,這其實是蠻不錯的。我記得我在國中高中的時候,最喜歡聽同學在課堂上問問題,一方面,別人的問題可能就是自己的問題,聽了收穫匪淺。另一方面,反正是別人問問題,自己不用因不好意思而分心,反而可以專心領會。

總而言之,絕對不要怕犯錯,畢竟犯錯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起點。思考如何從錯誤中好好學習,比思考如何避免犯錯來得有意義,也更有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