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
我曾經有過很辛苦的學習過程

「如何有效率的學習」是我從國一開始,就一直求而不得的問題。國小的時候,學什麼都簡單,不知道為什麼,上了國中,就天崩地裂了。上數學課,只聽見老師嘴裡唸唸有詞,可是我卻完全聽不懂,更慘的是,連問都不知道怎麼問。前面都不懂了,後面就更不要說了,很慘。物理,化學,英文也都是一樣,我開始懷疑老師可能是外星人,不然為什麼我完全聽不懂他們的語言?

我記得國一時,在公佈欄上看到榮譽榜上的某個學生各科成績幾乎滿分,非常羨慕。有一次在走廊見到那個學生,心中竟然有一種看到明星的崇拜心理。我也常常請教別人讀書技巧,然而得到的答案大都是「上課前要預習,上課後要複習」,「上課要認真聽講」,「不要死背,要能活用」,「勤能補拙」。這些指教,我奉行不渝,可是成績依然沒有起色,至於其他偏方,包括「鉛筆要削尖」,「考試前要拜拜」之類的技巧,效果就更有限了。

幸運的是,我的成績在國三時突飛猛進,聯考時居然考了全校第一名,以非常高的分數進入建中。有一次返校座談,學弟妹們問我如何讀書,我發現,我居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只好又繼續鼓勵他們:「上課前要預習,上課後要複習」,「上課要認真聽講」,「不要死背,要能活用」這些老生常談。

在建中時,我是屬於那種勤能補拙型的學生,每天都非常用功唸書,才能保持不錯的成績。有個同學,簡直像是天才一樣,也沒看他比我認真,可是他解起數學題目來,就是一副信手拈來,理所當然的樣子。我非常羨慕那種又會唸書又會玩的人,念了建中三年,我的心得就是:我絕對不是天才,因為我只能靠苦讀換來成績,但我真想知道天才的腦袋裡是長成什麼樣子的?

我在清大電機的時候,有一位助教,二十六歲就拿到博士了,他來上課時,全班都竊竊私語地傳話:「這個是天才喔,聽聽看有什麼不一樣!」。我很認真聽講,結果發現他講課的內容大部分是:「…這部分很簡單…就直接變成這樣子…這部分也很簡單,就直接這樣子…」聽完兩小時,只知道內容應該是很簡單,可是我卻一點兒都不瞭解。我心中想:天才真是難以瞭解啊!

幸而我終於找到學習方法

到了念博士二年級的時候,我開始接觸到「認知科學」,忽然有一種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的驚喜!這門學科的理論似乎是針對我長久以來的問題而回答的,我閱讀時,常有「與大師對談」的感覺。所有過去的經驗,疑惑,知識都逐漸整合在一起,一切都清楚了,如果讀書也有打通任督二脈的時候,大概就是這樣啦!

從此之後,我的學習過程,就變得非常有效率,接近當初我所羨慕的「又會玩又會唸書」的那種人。在考博士資格考的時候,別人都要全心花上半年來準備,我卻是半工半讀的情況下,只準備了三個月就過關了。

畢業之後,我成為一家軟體公司的負責人,面臨更多學習的挑戰,所幸我已經有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,所以總是能勝任愉快。舉例而言,我曾經因工作需要,要為某客戶撰寫一套會計程式,於是我就到書局買了兩本基礎會計學,一個星期之內,把會計學的原理讀通,再花兩個星期,就開發出一套完整的會計系統了。資訊業日新月異,常常有新技術發表,只要有某一種相關的程式語言出來,我就會到網路上看看相關說明與範例,花個幾天就可以學會了,連書都不必買。

這樣的學習效率,讓我找到一種自由,我知道我不必受限在我的學歷經驗,可以自由自在選擇自己的工作型態,即使新工作上有些地方是我不熟悉的,我都有自信可以很快學會。

所以我希望別人也能知道這些方法

我在國中時,便曾向老師抱怨我們的聯考制度有問題。老師安慰我:「現在好好讀書,等將來有能力再來從事改革吧。」我當時暗暗許願,希望有朝一日能以自己所學所知,為學弟學妹們,減少一些學習的痛苦。這幾年來,我發現當初在念博士時所學的有關「認知科學」的理論,對我個人成長非常有幫助,我希望這些理論能幫助更多的人,所以決定將這些深奧的理論,化成淺顯的文字,讓更多的青年學子,能夠瞭解「如何有效率的學習」。這些文章,就是這個心願下的產物。

讀者該有的心理準備

整個系列主要有四部份,第一部份是基礎理論基礎,第二部分是對應的教學原理,第三部分是觀念探討,第四部分是實際應用。

這個「學習百分百」的系列,將會粗分為四大部分。第一部份是「基礎理論基礎」,主要介紹認知科學所發展出來的理論,及一些我認為是基礎的概念。因為理論本身可能比較枯燥,所以我盡量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,介紹給讀者。第二部分是「對應的教學原理」,主要是討論如何運用對認知科學的瞭解,發展出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。第三部分是「觀念探討」,是運用前兩章的知識為基礎,來解釋一些生活上,或者學習上所面對的現象。第四部分的「實際應用」則是針對某些特定的學習領域,說明如何應用前面所學到的知識,幫助這個領域的學習。

其實「認知科學」通常是一些專門的研究所才有的課程,一般大學生,甚至碩士都還沒有機會研讀,而我現在想要將這些課程內容簡化到高中生可以接受的程度,這個挑戰其實是蠻高的。尤其是第一部份的理論探討,可能會因為過於艱深,而變得索然無味,可是如果沒有先介紹這些理論基礎,後面的實際應用就會變得空泛無據。這過程就好像武林高手練功一樣,沒有深厚的內功當作基礎,再巧妙的招式也容易變成花拳繡腿,不堪一擊。學員如果跳過前兩章,直接閱讀第三章或是第四章也是可以的,但將來有機會最好還是回頭把第一部分唸完,更能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。

整個系列的目的,是希望學員最後能夠找到一種有效率的學習策略,並且能應用在日常學習中,讓所有學科的學習,都變得得心應手,稱心如意。

學生必須完全主動

這個系列,主要在於幫助學員發展「自我學習,主動學習」的精神。各章節的內容,都在於啟發學員觀察自己,瞭解自己,進而協助自己。

傳統學校中的學習環境,強調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,學生是知識的吸收者。這是過時的觀念,現代的學生,應該瞭解到自己才是學習過程的掌控者,老師就和圖書館一樣,只是等著我們利用的學習資源而已。主動求知,才是最好的學習策略。

我雖然也瞭解,光用書面形式的知識傳遞,可能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,但在目前現實情況下,我也只能做到這樣子,將來如果有機會,我也許會召開研討會,和學員面對面,共同討論學習心得。

資料會繼續更新

整個系列的文章,我會根據需要以及最新理論的發展,不斷增補修改,有時甚至會有大幅刪減的情況。它就像是我們的腦海裡的知識架構一樣,是不斷演化成長的,所以如果將來發現內容改變了,也不用驚訝。

各文章內容有時候甚至會有彼此不協調的現象,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。「認知科學」是一個還在演化成長的領域,不像物理學或數學,已經有了很清楚完整的架構,所以它常常是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的狀況,學員們不必斤斤計較於分辨哪一種理論是對是錯,而是用心去尋找一種最能幫助自己有效率學習的理論。

系列中會運用很多例子

由於「認知科學」是非常抽象的科學,為了讓初學者很快瞭解它的精義,而不囿於文字的牽絆,所以我盡量以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,希望能達成淺顯易懂的效果。

文中也運用了很多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故事當作學習過程的說明,諸如張三丰如何教張無忌武功,喬峰學武的過程等等。這些例子都非常生動而發人深省,但要瞭解這些例子,並不需要讀者親自去翻閱武俠小說,所以請不要告訴爸爸媽媽,說我鼓勵你們讀武俠小說來幫助學習,這我可就不承認了。

好吧,廢話少說,這就開始吧!